作品展示 | show
《章安之郡(一)》
图片参数  查看大图 第 1 张    

 

所属主题:风光
摄影地点:章安
摄影时间:2013-01-30
摄影器材:佳能(CANON) 佳能 EOS 5D Mark II(单机)
评 论:8
作品性质:原创
作者介绍: 作品得分: 0
作品概括: 说起回浦,许多人恐怕未必了解,事实上,它就是现在的台州市椒江区章安街道办事处。在汉晋六朝时期,章安曾是我国的东南重镇,在历史上有过辉煌的一页。 当我们驱车进入章安,下了车北折步过一排排林立的充满现代气息的建筑后,便会惊奇地发现,这里竟“隐藏”着与下车伊始完全不同的一种风貌——一条长长的不下于七百米的东西向古街,沿街建筑绝大部分是清代留下来的,即时“年轻”一些的也属民国时期,现代建筑所占比重很少。这里仍保持着赶集的习俗,每逢市日,人们熙熙攘攘,攒集其间,使人觉得这三米左右宽度的老街实在容纳不了现代的人流。古街依旧古趣盎然,给人感觉是那样的祥和和静谧,即使在人流繁闹中,也不会产生太多车马喧嚣的意绪。在古街中段,有一座充满古味的石拱桥,人们俗称为章安桥。从桥栏石的题刻来看,这座桥是清乾隆四十五年(1780)重新修建的。桥分三洞,长三十余米,宽近五米,桥的两面各有十二支望柱,柱头雕饰狮、猴及莲花等。栏板石也刻有各种各样的花卉图案。根据多种文献记载,此桥的历史非常久远,她最初的名字叫赤栏桥,桥初建时所用的材料也不是条石和块石,而是木料。桥的构造很精美,中间有亭,两端有楼,朱栏翼角,户牖临风,人们因之就以“赤栏”名桥。晋代文学家成公绥曾做过一任章安令,到任之初每逢公暇,必临桥登楼,浏览风光,吟诗作赋,他有一首最负盛名的《云赋》,就是在赤栏桥上吟作的。后来,成公绥觉得公暇登临还不过瘾,干脆以楼作厅,每日在此料理公务,可谓其乐融融,其趣幽雅。清代乾隆年间,有一个叫叶丰的女人,专门写过一首《赤栏桥怀古》诗,内中除了描述曾经有过的一度辉煌之外,还同时反映了一些与章安相关的事情,如宋高宗“驻跸”金鳖山,戚继光抗击倭寇等。细细品读,就好像在赏玩一幅历史画卷。 站在章安桥上,往南眺望,前方数百米处便是灵江的下游椒江,桥下的浦水即注入江中。往东数里,已是台州湾,台州湾外就是浩瀚无际的东海了。往北望去,浦水由北而南,浦水长十多华里。现在看上去几乎成直线的浦水虽然并不令人觉得有什么异样,但当你沿着浦水两岸走上几回,你就会发现浦水的底下深埋着许许多多的“历史”,周边脚下也无处不是历史积淀的辉煌。这就是两千多年前赫赫有名的“回浦县”。 “回浦”是临海和台州域内最早出现的行政区域的名称,回浦县的建置始于西汉昭帝始元二年(前85),属会稽郡。县名称作回浦,即因这一条回浦水而名。人们或许会感到奇怪,回浦回浦,顾名思义,理应是一条回环曲折的浦水,可眼前的浦水总体上并不弯曲,怎么也无法对应。好在章安仍保存着一部《章安叶氏宗谱》(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尚由住在章安桥东侧的叶富友老人保管),打开宗谱,卷首有一幅宣统年间绘制的《章安全图》,图中所显示的回浦走向,可真是回环往复,曲折之极。浦水源于白石、义岭,至溪口而成小溪,经三门、梓林,过了梓林,从山前山开始,南北流向的浦水摇身一变,折而成为“之”字形的东西走向,一共打了八个回折。第一折向西流约五百米,然后东折流约八百米,又西折流约五百米,再东折流二百余米,复东折流六百多米,仍西折流五百余米,然后又东折流二百余米,再西折流了五百余米,才南流注入椒江。这才是历史上的回 浦,是真正名副其实的“回浦”了。 回浦县的地域范围颇大,它大体包括现在的台州、温州、丽水和宁波的宁海、象山以及福建的闽江以北地区。到了东汉初年,回浦改名章安,章安这一地名一直沿用至今,当然,所包括的地域有所变化。在西汉,这里还设置过一个叫“司东鳀事者”的机构。据史学家的考证,“东鳀”即台湾,要真是这样。这一机构当时可能主要负责处理台湾等岛屿相关的事务,这大概是我国大陆最早设置的与台湾有关的机构。两汉时期,中央政府为了控制瓯、闽部落和远近的山民,还专门设置了军事机构——东部都尉。三国孙吴太平二年(257),吴少帝又分会稽东部为临海郡,郡治开始设在临海,不久就迁至章安。直至隋代,临海郡的治所大部分时间都设在章安。至于郡治当初为何从临海迁往章安,考诸往史,大概主要出于两个原因,一是章安设县的时间较早,从汉昭帝始元二年设回浦县开始,到设置临海郡时已有三百多年时间,城镇的基础比较好;二是章安的交通条件优越,在当时陆路交通尚未开发的情况下,章安地处台州湾口岸,而临海在得溯灵江而上百余里,前者便利得多。此外,或许跟某一时期的军事形势有一定的关系。 要寻访章安的历史,还得从章安桥开始。根据史料记载,章安桥是章安古城的南门。六朝刘宋时期孙诜所著的《临海记》即称“章安县南门有赤栏桥”。由章安的“南门”而入,东北行六百余米,在一片绿野之中,有一个抽水机埠,其处叫“东门头”。至于何以称“东门头”,它与章安古城的“东门”有无联系,一时很难确知。由章安桥颜浦水溯西北而上,你倘若注意一下浦河两岸,便会发现这里散布着汉晋六朝时期各式各样的陶瓷片和断砖残瓦。每至冬季干燥时节,浦水干涸,这些遗存随处可以捡得。即使在田野阡陌之间也并不罕见,若是挖渠开沟,各种器物残存更是唾手可得。根据文物部门在二十世纪七十、八十年代两次调查所得的材料可知,章安地下遗物绝大部分分布在章安桥以西一带,其大体范围东西约五百六十米,南北五百余米,总计面积二十八万平方米左右。展望一片平畴,夏稻冬麦,一般人很难想象这里就是沉埋在地下已有一千三百年的章安古城。据台州著名学者项士元先生(1887-1959)在日记中的记录,四十年代章安一农民在掘土时曾挖出一颗铜印,印文为“部曲将印”,只可惜这颗铜印后来流失,不知去向了。在章安镇以北约两千米处,往北望去,依然是一片良田,但在隋唐以前,这里却是一个不小的湖泊,当时的水域面积大概在五十万至八十万平方米之间。此湖旧称章安湖,湖的东西两面山峦叠嶂,横贯绵延,回浦的上游即穿湖而过。湖名不称“回浦”而称“章安”,似乎说明该湖是一个人工湖,大约开凿于东汉。到了六朝时期,这里已经成为章安的游观之胜,湖侧的一座小山——长嘉峙山则似乎又是胜中之胜。站在小山顶上,骋目四望,但见万山葱翠,浦水弯环,北有湖波泛碧,轻舟装点,南则万家灯火,独峙金鳌,椒江旁带,远接江海。每年农历九月初九,菊花盛开,郡县官员和乡绅士庶,都要携妻带子,备上酒果,聚集于小山之上,彼此酣饮高歌,尽欢极乐,至夜方罢。久而久之,便形成了“菊酒之辰”的习俗。南朝孙诜所著的《临海记》就有这样的记述:“郡北四十步有湖山,山甚平正,可容数百人坐,民俗极重,每九月九日菊酒之辰,宴会于此山者,常至三四百人。”秀美的风光颇受士人的垂爱,如汝南人陈化字元耀,在吴官至尚书令,晚年因爱慕章安的山水,即“上疏乞骸骨,爰居章安”。晋临海郡太守郗愔“在郡优游,颇称简默”,“后以疾去职,乃筑宅章安,有终焉之志”。不过,不知什么缘故,也不知什么时候开始,章安湖却消失得无影无踪。查阅各种方志,仅宋陈耆卿编纂的《嘉定赤城志》在第二十三卷尚有这样的记述:“章安湖,在县东南一百二十五里。”这里所谓的“县东南”是指宋代的临海县东南,也就是现在临海的“东南一百二十五里”。其后编纂的各种方志,无论是《台州府志》还是《临海县志》,都无只字述及,人们就再也不知道章安的历史上还有个古章安湖的存在了。所幸的是,附近的一些村庄还为我们留下了一些佐证,如章安镇西北一千八百米有村叫湖巉,湖巉西北一千三百米有村叫湖边,也算是为古代文献得一印证。 章安从西汉开始,在军事上就有一定的地位,特别是设置东部都尉后,军事作用和军事争夺就愈加突出。公元一三三年,曾旌率农民起义军攻杀句章、鄞县、鄮县县令后,转攻东部都尉,朝廷为之震惊,下诏沿海郡县各屯兵戍守。从三国孙吴开始,到后来的宋、齐、梁、陈各代,章安已成为十分重要的军事港口。公元二三0年,孙权为开拓疆土,命大将卫温。诸葛直率甲士万人,浮海往征夷洲和亶洲,“军行经岁,的夷洲数千人还”。夷洲即台湾,这是我国大陆首次与台湾发生军事关系。这一军事活动,有学者考证,就是从章安出海的。东晋末年,孙恩率大军二十万攻打章安,临海郡太守司马崇等弃城出逃。 公元四一0年,起义军孙恩余部卢循退据广州,朝廷遣孙季高前往攻取,季高转道章安,军输接济,皆取自临海郡。公元五六0年,留异据浙淮自立,临海太守钱道戢奉命断后助剿,钱即乘海出兵,得胜以归。稍后,陈宝应在闽地晋安割据自立,朝廷命余孝顷都督会稽、东阳、临海、永嘉诸郡军事,大军会于章安,齐头并进,袭取晋安。上述这些军事行动,都与章安港口有关。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将近四百年的时间中,从孙吴经营南方开始,各个时期的政权一面要与北方抗衡,一面又要重视对南方瓯、闽、粤的控制。在南控的过程中,临海郡。章安港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。鉴于章安在军事地理上的枢纽地位,故而各个时期的统治集团对此都十分的经意。并由此产生过不少历史风波,其中三国孙权的孙子——孙吴末帝孙皓与其?杆锓艿牡畚恢?????掳舱稚狭艘徊阏秸?睦?废跹獭?br> 孙奋是孙权的儿子,字子扬,他与太子孙和、鲁王孙霸同母,奋居第三。太元二年(252)被封为齐王,居武昌。孙权去世后,幼子孙亮即位。当时孙亮年仅十岁,太傅诸葛恪担心孙权的几个儿子各据军事要冲,对孙亮不利,特别是像孙奋所踞的武昌,更属军事重镇,于是下诏徙孙奋移居豫章。孙奋素来蛮横骄恣,刚愎自用,哪里把孙亮放在眼里,竟断然拒绝。掌握朝中实权的诸葛恪见孙奋自矜其功,便给他写了一封措辞十分严厉的长书,书中指责孙奋“至武昌以来,多违诏敕,不拘制度,擅发诸将兵擅治宫室”。看来孙奋越制违轨,兴建王宫,早就想以武昌为其龙兴之地了。所以诸葛恪告诫他应“改易其行,战战兢兢,尽敬朝廷”,否则将后悔无及。孙奋自度羽毛未丰,力量尚弱,还不足以成事,只好悻悻地迁出武昌。到了豫章之后,暂行韬晦之计,惟以游猎为事。建兴二年(253)诸葛恪专权被诛,孙奋闻信大喜,以为时机已到,立即率兵前往芜湖,并欲至吴都建业观变,傅相谢慈等人连忙规劝,孙奋怒而杀之。孙奋由此被废为庶人,远徙章安,太平三年(258)七月复封为章安候。 章安距都城建业较远,这对孙奋皇帝梦的实现带来一定的难度,但孙奋并不因此罢休,反之,他进一步与临海太守奚熙结连一气,不断招兵买马,扩大自己的武装力量,待机而发。建衡二年(270),孙亮之后继位的孙皓一味信用群小,沉迷酒色,专用淫威,滥杀无辜,一时朝野侧目。这一年,孙皓的左夫人王氏去世,这位王氏最受孙皓的宠幸,孙皓因此朝夕痛哭,哀念无度,深居数月不出。百姓早已对孙皓恨之入骨,欲其早死,于是民间谣言四起,传言孙皓已死,孙奋将登大位。孙奋以为这是天赐良机,便暗暗做好登位的准备。时任豫章太守的张俊与孙奋早有交往,因此积极拥护孙奋即位,一听到社会上散布的谣言,便信以为实,立即到孙奋之母仲姬墓前拜扫,不料被人告发,孙皓大怒,当即把张俊抓押起来,处以车裂的极刑,夷其三族。孙奋因没有直接露面总算幸免。凤凰三年(274),孙奋觉得再也等不下去了,准备孤注一掷,便派人四出活动,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势力,于是“会稽妖言”又起,说“章安候孙奋当为天子”,临海太守奚熙也写信给会稽太守郭诞,叫他联合起兵,反皓扶奋。郭诞胆小怕事,当其境内有关皓死奋立的谣言传出来时,早已手足无措,如今又接到奚熙“非论国政”的书信,更是魂飞天外,连忙将这封书信送交孙皓。但却把会稽境内谣言之事隐瞒了下来。哪知孙皓认为郭诞没有及时报告谣言,怒其不忠,立即命人收押郭诞。“诞被收,惶遽无以自明”,幸亏会稽郡功曹邵畴出来承担责任,才免于一死。与此同时,孙皓即遣三郡总督何植率兵长驱临海,捉拿奚熙。孙奋和奚熙见势不妙,马上发兵自卫,并将台州湾港口用铁栅阻塞起来,以“断绝海道”,使何植无法进兵。但奚熙的部将惧祸及身,反戈杀死奚熙,“送首建业,夷三族”,奚熙遂以失败遭祸告终。孙奋也没有逃脱厄运,被孙皓禁锢于吴城。孙皓还下了一道诏令:“使(孙奋)男妇不得通婚,或年三十四十不得嫁娶。”孙奋“上表自比禽兽”,要求让其子女互相婚配,皓不许,派人以药赐死,他和他的五个儿子一道被迫服药而死,惨遭灭门之祸。 孙奋和他的皇帝梦随风而逝了,三百多年后,章安开始由胜转衰。开皇十一年(591),郡县回迁临海,从这一年开始,章安每况愈下。到了宋代,已是“灰飞烟灭”,再也看不到旧日的丝毫盛况了。宋陈耆卿为了编纂《嘉定赤城志》,专门到章安作过考察,这时他所见到的章安不过是一个小镇而已,而郡县故治也已是“荒雉坠蝶,已随秋草”了。他在志中悻悻地记上一笔:“今章安镇侧有古城,盖吾州旧迹也。”明代学人谢铎在他所著的《赤城新志·考异》中,乃谓章安“滨海薄山,鱼龙所腥,豺虎所穴”,说以此作为汉晋六朝的郡县治所“理所必无”。 古语云,高岸深谷,沧海桑田,旧时之东南都会,如今灰飞烟灭,沉埋地底
点击:3619
得票:0
收藏:0
网友评论 | comment
+more
落水  2015-07-20 10:05:12  我的最新作品:上班路

[班长]快乐摄影人  2015-07-20 08:36:49  我的最新作品:翡翠湖

追云  2015-07-20 08:20:54  我的最新作品:西湖风

牧羊人  2015-07-19 20:53:24  我的最新作品:荷花

[创始人]唐伯虎  2015-07-19 19:04:07  我的最新作品:阿坝莲宝叶则

波波视点  2015-07-19 09:37:36  我的最新作品:绿野芳踪

  2015-07-19 09:21:38  我的最新作品:农港城风情酒店之梦

镜影  2015-07-19 08:09:55  我的最新作品:映山红
 
登陆 后才可发表评论!没有帐号?请点这里 注册
返回首页 | 关于天下摄影 | 服务条款 | 广告服务 | 摄影互动 | 招聘栏目 | 友情链接 | 网站导航 | 版权所有
天下摄影交流群:一群:35765943    二群:176326500  人像群:90556132
Copyright © 2009-2014 台州市天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

浙公网安备 33100202000265号

浙ICP备12002614号 网站法律顾问:陈明律师